杏林医说
- 相关介绍
- 图片展示
先人后病的中医及其思想下的脾瘅再认知
发布日期:2025年08月27日 来源:衡安堂余国华
前言:中医药是有一个完整的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诊疗体系,针对治病救人方面有着明确 的效果,是我国四大国粹之一,近年来, 国家大力提倡中西医并重政策下,对中医思维 、中 医诊疗, 中医传承 、特别是脾瘅慢病等, 有一个全面 、客观 、专业的认知显得极为重要。
一 、对中医辩证的认知
中医药的核心是辩证, 中医药认为“人参杀人无过 、大黄救人无功 ”, 自古以来, 中医 特别强调适合才是最好的,不以物为本,物品没有好坏,一切以人为本,才有孙思邈所说“上 医医国、中医医人、下医医病 ”之说,这清晰说明辩证的对象是人,辩证的前提是先人后病, 辩证的思维是由内而外,辩证的时空思维是知因识果找规律,故: 中医的核心是辩证,辩证 的核心是由内而外的先人后病。
1 、辩证对象:
中医特别强调不见人不可方的传统,一人一方而非一病一方,如《黄帝内经》中说: 治 不循理 、弃术于市; 中医的本质是“ 医人 ”, 而非“ 医病 ”, 秉承“治病为标, 救人为本 ” 的理念, 拒绝“ 以病为本 ”的碎片化治疗, 医人的核心理念: 以人为本的诊疗哲学, 核心内 涵: 中医以“人 ”为诊疗对象, 而非孤立疾病, 遵循“欲治人之病, 先知人之常 ”原则; 逻 辑内涵: 疾病是体质规律变化的 "果 ", 体质属性(根) 与规律(本) 是内因; 强调体质属性 (先天禀赋、五行偏性)是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; 治病需先 "知人之常 "(体质属性与规 律), 强调通过改变体质规律(内因) 根除疾病, 实现真正的健康长寿。
2 、辩证时空思维:
病是日积月累形成的,具有前因后果的时间上的整体观, 国医大师孙光荣说:“ 中医临 床观察和辨析的维度主要是功能的、动态的、宏观的 、整体的, 而不是结构的、静止的 、微 观的 、局部的; 不是“病 ”这一生命现象, 而是“人 ”这一生命主体 。” 自古以来强调“见 病医病 、医家大忌 ”, 以人为本的治病观就是“先治人,再治病 ”的先人后病思想,具体来 讲:体质属性决定体质规律,体质变化规律决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,让疾病不发生和不发展 必须改变体质规律;而每个人的先天禀赋不同,从而形成不同的生命阶段性变化规律是不一 样的, 因为是五种不同的气,和不同生命阶段的反应的象也不相同,当下的中医就是由外而 内的分析,通过疾病和外因来做分析,治疗疾病;而在先人后病的思维是以人为本的由内而 外的分析,是从身体变化规律的角度七分内因和三分外因相结合来分析人之气、外邪之气和 病之气三者之间的关系,从而更精准的找到疾病的内外之间的病因和病机,这就是按照每个 人的生长壮老已的变化规律, 按照天年、地年 、人年的规律变化, 实现《内经》所说的“不 知年之所加 、气之盛衰, 虚实之所起 ”。
3 、辩证思维逻辑:
中医藏象理论: 有之于内, 而形之于外 。《丹溪心法》讲: 有诸内者必形诸外; “ 内 ” 始终是重点 、是根本 、是内在决定性规律, 是决定外的根本之道, 具体到人体就是“五脏精 气阴阳”, 只有把握了“ 内在规律 ”, 才能在疾病的不断变化过程中, 牢牢抓住其本质, 而 且也只有把握内在的“道 ”才能够更好地在养生防病、疾病早期治疗、预后调养等方面掌握 预见性和主动性。
在《灵枢外揣》 中说:“故远者, 司外揣内, 近者, 司内揣外, 是谓阴阳之极, 天地之 盖, 请藏之灵兰之室, 弗敢使泄也 。 ”针对“远者, 司外揣内 ”可以理解为“知病所主 ”: 从外部来说, 掌握了外部已有的变化, 就可以测知内在的疾病本质, 即如《灵枢·本脏》所 论: 视其外应, 以知其内脏, 则知所病矣 。而针对“近者, 司内揣外 ”可以理解为“知病所 生 ”: 从内部来说,察知内在的疾病本质,就可以推测出外部的症候及疾病的发展转归 。正 如《阴阳应象大论》:“善诊者, 察色按脉, 先别阴阳; 审清浊, 而知部分; 视喘息, 听声 音, 而知所苦; 观权衡规矩, 而知病所主 。按尺寸, 观浮沉滑涩, 而知病所生, 以治无过, 以诊则不失矣 。”远 、近, 是工巧神圣的远近,接近本质的远近,故特别强调司内揣外是最 接近本质的;所以中医是内观 、内求,始终强调:正气存内邪不可干, 由内而外的通过本质 分析现象的思维方式才是中医的思维。
4 、辩证思维方式:
《伤寒杂病论》: 谷入于胃, 脉道乃行,水入于经,其血乃成 。脉道就是气,在经络中 运行的气,通过针灸的气感能达到,经络连着人的五脏六腑,通过调节经络的气,对脏腑的 气调节,达到平衡气血阴阳的作用,实现针灸治病的效果,而人一旦死亡后,气没有了,气 道也消失了,通过解剖学是看不到经络的,所以现代医学能证明针灸经络的效果,但无法考 证原因也在于此;可以理解为中医的解剖学是在人活着的状态下做的内观动态解剖学,不是 在死亡后的外观静态解剖学, 内观看气,外观看物,这是中医和西医的区别;对中医理解的 前提是天人合一的理念下, 内外相应的理论依据是中医的核心思想: 同气相求 、 同声相应; 相同的气会同频共振, 内外之气的同气相求,天地人之间的气也是同气相求,而看得见的现 象(物质)和看不见的本质是一个“气 ”,但内因之气决定外因之气,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 可干, 文化上讲内圣外王, 看不见的气决定看得见的象, 气是本质, 这是传统的意象思维; 意象思维就是常说的听话听音,只可意会不可言传,为言不尽意,才有学中医的人特别强调 的是悟性;现代医学讲的是证据:看得见的现象,并要在某种特定角度下的逻辑正确,称为 逻辑思维; 这是中西方两种不同的文化视角下的两种思维方向: 内求和外求思维下的结果: 外看果, 内看因 。而因果之间的关系是内因决定外果,常讲: 没有内鬼引不来外贼;通过同 气相求可知思维方式决定认知, 认知不同结论不同。
二 、对中医诊疗的认知
中医诊疗是知病所生而非病所主,是察色按脉先别阴阳,找到虚实之所起,《内经》讲: “不知年之所加,气之盛衰 、虚实之所起 ”,就一定要用“年 ”的维度看诊疗体系, 而孙思 邈讲:“不懂天地人者不可言医也 ”,在天人合一思想下,人的生命规律受天地人三才之气 影响, 建立以“年 ”为中心的“天地-人-病 ”四维分析模型; 通过体质规律分析疾病及疾病 发展规律就是从人为本体的角度, 从人来看天地 、病; 人是内, 天 、地 、病是外。
1 、色脉证的诊疗:
《韩非子·喻老》 的扁鹊见蔡桓公, 说明“望而知之谓之神 ”, 按照《内经》 而言首先 是察色看本质, 色直接反映气称气色; 正如孙思邈在《千金翼方》 中说: 气养精以荣色; 而 《伤寒杂病论》所有的病证只讲: 脉证,这是切而知之谓之巧,把脉是诊人的生命规律,通 过色脉,才能做到由内而外找到人之常,色脉证是由内而外的功夫。色脉证对应的就是属性、 规律和病证, 要回归“人→规律→病 ”认知框架, 确立以人为本的诊疗哲学, 实现“辨人- 知常-达变 ”的闭环, 通过“先天属性调理→生命规律优化→疾病自然消解 ”路径, 真正实 现从“治病 ”到“救人 ”的中医学目的;
2 、病乃先天思想:
从“疾病中心论 ”转向以人为本的“生命中心论 ”, 重构“先天禀赋→体质规律→疾病 发生 ”的因果链, 建立“七分内因定质, 三分外因诱变 ”的疾病生成规律;
分层 | 生命根本矛盾 | 阶段性核心矛盾 | 当下主要矛盾 |
标本根角度 | 先天禀赋 后天的五劳七伤 | 阶段性内在的规律变化 | 显现出来的证型 |
哲学角度 | 本体是先天之精: 是四诊之色 | 方法论是气 、是规律的象数 是四诊之脉 | 工夫论是用,是象数理的象 是四诊审证 |
人的生命过程是有规律的, 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经历着生长壮老已, 如用曲线图表述, 好比每个生命都有一个生命抛物线:在中年之前,人的精气神走上坡,之后走下坡;每个生 命的先天禀赋是不同的,生命的每个阶段性内因和外因也是不同的,会描绘出不同的生命抛 物线, 而内因决定外因, 整个生命抛物线的规律是“人之禀赋(属性) --知常 (规律) -达 变(病证) ”, 治病的角度是解决“变 ”的病证这个结果,健康的角度是解决“常 ”这一体 质规律内在的变化力量, 中医称之为“治病求其本 ”, 要想真正的“救人 ”, 重塑新的生命 规律抛物线需要重塑先天禀赋,这就是老百姓常说的:“ 啥人得啥病 ”; 亚圣张介宾在《景 岳全书》中特别强调中兴论:认为人的早衰本身就是一种不正常的病态现象,停止早衰使之 复常才是遵循了生命规律,是“非逆天以强求,亦不过复吾之固有得之 ”,是应该“再振根 基 、 尚余强半 ”。
针对病证这个果, 中医认为是:急则治标的疾病管理;让我们身体精气神不走下坡是疾 病管理目标, 治疗对象是病, 方法是疾病医学, 目的是远离疾病;
针对“人之常 ”这病证之本, 中医认为是: 缓则治本的生命管理,让我们的身体精气神 走上坡,改变现有的体质变化规律,是生命管理的目标,治疗对象是人的变化规律(人之常), 方法是健康医学, 目的是获得健康;
针对先天禀赋不足, 让生命的每一个阶段都能做到精气神足, 使生命重塑成 120 岁的 一个更健康 、更长寿的新生命,“生命重塑 ”的对象是先天属性,方法是智慧中医, 目的是 健康度百岁。
以上这些都是圣贤们对“病乃先天 ”这统一指导思想下进行生命重塑的提倡和追求,生 命重塑是改变先天禀赋不足, 重塑体质规律从而实现远离疾病 、获得健康的目标。
三 、对中医传承的认知
中医传承角度来分析: 从扁鹊的《难经》《内经》 、王叔和《脉经》 、张仲景的《伤寒 杂病论》 、李时珍《濒湖脉学》, 一直延续到近代的施今墨 、赵绍琴 、李士懋等近代名家, 皆认为脉象是诊断的核心依据, 可独立或主导辨证; 中医的工巧神圣论述, 起于《难经》: “望而知之谓之神, 闻而知之谓之圣, 问而知之谓之工,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”, 到《至真要 大论》:“余欲令要道必行, 桴鼓相应, 犹拔刺雪污, 工巧神圣, 可得闻乎? 岐伯曰: 审察 病机,无失气宜, 此之谓也 。”说明对气的感知,是从工巧神圣这四个步骤开始,对气的感 知就是对本质的感知,正确的中医传承路径和步骤务必是工巧神圣,而大多数医生传承确实 是先“工 ”开始, 慢慢到“巧 ”, 最后到“神圣 ”的过程; 中医学习和传承是先找到中医的 本体(体) ,再加强临床(用), 进而悟出体感,在不断地体用悟中良性循环提高; 这是在 精气神的维度,需要经历工巧神圣的四个阶段,从庄子和惠子的哲学“濠梁之辩 ”中,我们 知道一个基本认知:哲学的一种现象,有一种东西只能被感知,有一定能力的人才能被感知 到,人的本体越是健全,人的感觉系统越是敏锐,这就是悟;体为阴,用为阳,悟就是冲气, 从而“负阴而抱阳、冲气以为和 ”,如果体出现问题,一切都出现问题,体就是一切的本源;
而中医的体就是精气神 、体象用, 更是先人后病的 、 由内而外的辨证论治体系。
1 、精气神规律:
人的体质规律就是精气神的规律,《灵枢 ·本神篇》:“天之在我者德也,地之在我者 ⽓也。德流⽓薄而生者也。故生之来谓之精,两精相搏谓之神,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,并精⽽ 出⼊者谓之魄,所以任物者谓之⼼,⼼有所忆谓之意,意之所存谓之志,因志⽽存变谓之思, 因思⽽远慕谓之虑, 因虑⽽处物谓之智 。”从天地之气到生精(元神为体) ,神魂魄三神为 用,两精相搏为本神,魂为识神, 魄为人神, 本神天机自动, 如胃肠蠕动, 心跳等, 识神是 后天学习的知识思维,人神是眼耳鼻舌身意的作用;从这些精气神出来的心意志思虑智,整 个从天到智的过程,是从本质到现象的过程,从气聚到气成是气象的演变过程;所以调理精 气神的由精化气 、 由气化神的三化过程, 也是由内而外重塑先天禀赋的精气神过程。
2 、 魄门疗法:
“ 魄门 ”为中医的“七冲门 ”之一, 为人体的“下极 ”, 其理论源头: 出自《素问·五 脏别论篇》“ 魄门亦为五藏使 ”。对于“ 魄门 ”,王冰注解:“ 魄门, 即肛门也, 内通于肺, 故曰魄门 ”。张介宾《类经四卷藏象类》言:“ 魄门 、肛门也 。肺藏魄而主气, 肛门失守则 气陷而神去,故曰魄门 。不独是也,虽诸府糟粕固由其泻,而藏气升降亦赖以调, 固亦为五 脏使 ”。《素问脉要精微论》说: “仓癝不藏者, 是门户不要也, 得守者生, 失守者死 。 ”
魄门对精气神的功能: 魄门既是排泄糟粕的门户, 又是固守真气的门户; 既是粕之门, 更是魄之门。
魄门对五脏之间协调的功能: 魄门的功能正常与否, 直接影响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。 魄门对肾藏的功能: 提肛补肾, 气道内提, 收提肛门以保元真之气内藏。
魄门对心藏的功能:心神主宰魄门启闭, 魄门排泄糟粕,也是心神安怡的保证,若魄门 功能异常亦能影响到心神,比如魄门不行,燥屎内结,浊气上攻,扰乱心神,可致神昏谵语。
魄门对肺藏的功能:魄门是调节肺气和大肠功能的门户, 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,相互络 属,肺的气化功能与大肠的传导功能相辅相成,相互影响 。比如:调理魄门功能,就好比讨 煤渣, 能恰到好处, 下面讨空了, 上面肺火灭了, 下面闷着了, 火也灭了, 肺气就没有了, 肺五行为金,肺气虚了,就是金不能生水, 肾气就虚, 肾虚则脾胃更寒, 则炉子(脾胃)更 寒, 则恶性循环越来越严重 。通过调节魄门养好肺的“宰相 ”功能, 调节肺主治节的功能, 是肺来协调五脏的直接功能,打破脏腑的恶性循环,树立新的五脏循环,则能安和脏腑, 即 是黄帝内经讲的魄门亦为五脏使。
魄门对肝藏的功能:肛门通阳,擅长理气,肝主疏泄,喜条达恶抑郁,肝以疏泄之能来 调畅气机, 主导气机的升降出入, 是通过魄门这个升降出入之门户的功能来实现。
魄门对脾藏的功能: 魄门是脾胃升降协调的门户,脾主运化, 胃主受纳,脾气主升, 胃 气主降, 胃肠通利受制于魄门的功能, 比如: 胃肠手术后, 必须放屁后才能进食。
通过上述魄门调精气神、调五脏之间的协调、调单一脏腑的功能、调脾胃升降、左肝右 肺的升降 、调心肾相交的三个关键气机的升降, 说明魄门是直接调控全身脏腑气机的要冲, 直接影响心肝脾肺肾的功能,直接影响五脏气机的升降出入,印证了魄门主调周身气机的功 能 。 魄门是人的升降出入的核心门户, 升降出入是气化的基本形式, 升降失常, 气机郁滞, 清阳不升, 浊阴不降, 百病由生 。 印证了:“升阳中之清阳 、降阴中之浊阴,一升一降, 内 外通和, 而杂气之流毒顿消矣! ”。
魄门疗法是针对人精气神的理法方药为一体的诊疗体系,按照精气神的规律,原则和要 求,实现由内而外的重塑精气神的系统疗法。是以人的整体气机循环为主,围绕着精气神的 气机循环,实现由精化气 、由气化神 、由神还虚的精气神三化,再结合每个人的气机循环调
畅不起来的原因不同,个体化辩证分析,实现土驱四象,左肝右肺,心肾相交的三个核心脏 腑气机循环, 针对性的建立良性的气机循环, 是医圣张仲景称之为: 元真通畅, 人即安和; 魄门疗法的核心优势:突出整体治疗和个体化治疗两个核心特点:一是以人为本是重塑人的 精气神之间的气机调畅,这代表着整体治疗,二 、因人而异重塑脏腑之间的气机条畅则是代 表个体化治疗。
四 、对仝小林院士的“脾瘅 ”再认知
1 、脾瘅
脾瘅, 源自《黄帝内经》 。《素问•奇病论》: “帝曰: 有病口甘者, 病名为何?何以 得之? 岐伯曰: 此五气之溢也,名曰脾瘅 。夫五味入口, 藏于胃,脾为之行其精气,津液在 脾,故令人口甘也 。此肥美之所发也,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,肥者令人内热,甘者令人 中满,故其气上溢,转为消渴 。治之以兰, 除陈气也 。”指出脾瘅的病因病机是嗜食肥甘厚 味, 导致中焦气机壅滞, 脾滞日久, 郁而生热 。另外, 结合《素问•通评虚实论》 “凡治消 瘅 、仆击、偏枯 、痿厥,气满发逆,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”的论述, 可知脾瘅之后可以转 为消渴,亦可以发生一系列与心脑血管相关的病变。其治疗大法为“治之以兰, 除陈气也 ”, 这句话历代医家多有相关表述, 如《张氏医通•口》提出“治之以兰, 除陈气也, 兰香饮子 -----服三黄汤加兰叶 、 白芍 、生地黄 ”。纵观前后, 或用芳香, 或用酸苦甘寒, 究其核心, 均为祛除体内郁积陈腐之浊气, 清化湿热, 使脾胃升降气机的功能得以恢复。
从脾胃功能上来讲,脾主运化,为后天之本、气血生化之源,脾胃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 纽 。《素问•经脉别论》 曰: “饮入于胃, 游溢精气, 上输于脾, 脾气散精, 上归于肺, 通 调水道,下输膀胱,水精四布,五经并行 。”这是对食饮从进入体内到转化为能量的代谢过 程中,脾胃在其中所产生作用的基本认识 。“ 中焦受气取汁 ”,脾气健运,将饮食水谷转化 为谷精和水精,并靠脾气散精的作用输送至心肺,通过肺朝百脉,布散到四肢百骸, 以濡养 全身的脏器及肌肤,为全身提供物质能量,故李中梓强调“五脏之精悉运于脾 ”(《证治汇 补•消渴》) 。
2 、脾瘅原因分析
脾瘅的形成有内因与外因之分,外者嗜食肥甘厚味,过食而少动; 内者先天禀赋和后天 的五劳七伤导致脾肾气弱,运化不利。外因积久,亦会致使内因启动,从而形成本虚标实(中 满内热) 的疾病状态(郁热虚损的四大病态) 。
3 、 中满内热是脾瘅的核心病机
我们把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的症候群看作一个整体,从病因定其核心病机为“肥者令人内 热,甘者令人中满 ”。比如说先天的脾胃虚弱之人,盖肥者腻,甘者滞, 长期过食肥甘或食 量过大, 胃纳太过,脾运不及,谷食壅滞中焦, 形成中满; 土壅则木郁, 影响肝之疏泄,木 不疏土, 加剧中满, 致积久化火, 形成内热, 波及脏腑则表现为肝热 、 胃热 、肺热 、肠热, 或肝胃郁热 、 胃肠热盛等, 从而发为脾瘅。
4 、脾瘅分为郁 、热 、虚 、损四个阶段
纵观代谢综合征的发展演变, 可以用“郁 、热、虚 、损 ”四个阶段来概括其从未病到已 病 、从潜证到显证的整个过程, 因郁而热, 热耗而虚, 由虚及损, 形成代谢综合征发生 、发 展的主线。
5 、脾瘅的分期
《素问•奇病论》: “此五气之溢也, 名曰脾瘅 。夫五味入口, 藏于胃, 脾为之行其精 气,津液在脾,故令人口甘也。此肥美之所发也,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,肥者令人内热, 甘者令人中满,故其气上溢,转为消渴 。”清晰地描述了由肥胖到脾瘅 、由脾瘅至消渴的演 变过程。
除演变为消渴外,“其气上溢 ”,还可引起血脂异常 、代谢性高血压、高尿酸血症和痛 风 、脂肪肝等疾病 。结合《素问•通评虚实论》 的论述“凡治消瘅 、仆击 、偏枯 、痿厥 、气 满发逆,甘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 ”,脾瘅进一步发展会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大血管、微血管并 发症。两段互参, 即完整地阐述了脾瘅发展的全过程:在先天禀赋的背景下,长期过食肥甘 和少动, 生膏生脂, 引发肥胖,肥胖是脾瘅的基石; 肥胖而中满, 中焦壅滞, 郁而为热, 发 展为脾瘅; 继而“其气上溢 ”,血糖 、血脂 、血压 、尿酸等指标升高 。在这种状态下, 一部 分为合并有血糖升高的代谢综合征,后转为以“三多一少 ”为表现的消渴,最终发展成络损 ——微血管病变,或脉损一一大血管病变, 例如心、脑、下肢等部;另一部分为不合并血糖 升高的代谢综合征,多发展为脉损——一大血管病变 。因此,我们可以把脾瘅分为“脾瘅前 期(肥胖) 、脾瘅期(代谢综合征) 、脾瘅后期(糖尿病并发症 、心血管疾病 、 中风) ”。
6 、脾瘅辩证
站在天地人的角度对先后天分析, 先天的禀赋为天, 个体的肾为后天, 站在个人角度, 肾是先天,脾胃为后天, 阴阳是相对的概念。针对部分人群的糖尿病、高血压 、冠心病三种 疾病,会关联性的转归进行举例分析:先伤害肾精则往糖尿病的方向先发展,先伤肾阳则往 冠心病方向发展,先伤肾阴则先往高血压方向发展,发展到最后伤肾精 、肾阴 、肾阳都损伤 则三病关联形成。
由内而外 | 根源 (病因 A) | 核心机理 (病机 B) | 病理状态 (病证 C) |
糖尿病 | 先天禀赋和后天 的五劳七伤 | 中满内热 | 郁热虚损四大病态 |
高血压 | 阴虚阳亢 | 虚: 气阴阳 实: 风火痰瘀 | |
冠心病 | 阳微阴弦 | 虚: 气阴阳 实: 气滞血瘀痰阻寒凝 |
备注: 病机是先后天的原因形成的核心病机的演变过程分析
先人后病的由内而外的辩证论治:对个人先天禀赋不同、后天体质规律的变化的机理探 究清晰后, 辨明个体的生命体质规律和疾病规律的内在联系后 、准确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机、 发展规律及趋势, 从而依据疾病发生 、发展 、演变予以正确治疗方案。
从先人后病由内而外的 A-B-C 辩证法则出发, 针对脾瘅这个单一问题, 因人而异的角 度进行病因 、病机 、病证的辩证论治, 可解决糖尿病的现状治疗三大难点。
7 、糖尿病目前治疗的三大难点
(1) 患者长期处于吃药则血糖降低, 吃饭则升糖, 始终处于高低的波动状态;
(2) 即使万分注意医疗和日常养护: 血糖指标控制的很好, 但也会不可避免的并发症 产生; 这就代表指标很好, 但疾病一直在慢慢发展;
(3) 糖尿病的治疗两大总原则: 控糖和提高免疫力 (中医称为扶正); 但基本上不可 兼顾, 完全分离状态: 扶正就要影响血糖指标, 控糖就明显营养失衡, 导致损伤免疫力。
从而导致患者年轻化、疾病前期人数巨大,各种慢性病累积化等各种问题,而主要问题 是原因不明 、病因病机辩证论治没有按照先人后病由内而外的 ABC 辩证法则进行, 所以只 能出现一部分糖尿病患者治疗好了, 大部分患者还长期处于疾病中。
五 、关于对中医传播 、传承 、传世的思考
中医是哲学,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,是研究精气神和天地人的古代哲学体 系,强调修身为本,使人“安和 ”则能救人 。用中医的内观方法是知己者明, 明心见性解人 生之惑 。 习主席在 2015 年致信祝贺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 60 周年讲: 中医药是中国古代科 学的瑰宝, 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。
当下的中国是追求民族振兴至关重要时刻,必须做到四大自信,要实现文化振兴则必须 是人的体质振兴。文化的载体是人,人的体质振兴就必须是精气神振兴为基础;从人的内在 逻辑关系上讲, 中医的精气神, 自然界的天地人,文化上的真善美,身体上的身心灵, 内在 的都是相通的,在中医上叫同气相求 、同声相应;精气神是一切文化的基础,文化自信 、文 化振兴从中医药这个传统文化载体入手是十分必要的, 也是打开传统文化宝库的一把钥匙。
人之气和天之气,人之气和人之气、人之气与心神之气都是相通的, 中医认为非真无亦 安和,医圣张仲景讲:元真通畅,人即安和;人之真是人和的基础、求真即安,当人真诚了, 就内在的调畅 、外在的调畅, 内外调畅则安, 安则和 。 中医是以实现人的整体和谐为目的, 用形神统一来形容人和,也用精气神足来形容人和;人与人、人与自然、人与内心三个层面 的整体和谐了才是健康!
通过学习中医文化、提高认知,用中医方法、提高自觉,实现体悟中医,在周而复始的 循环中知行中医,从而提升自己的认知和感悟,从辩证中医到哲学中医、最后提升到智慧中 医,方能建立正确的中医养生观念和中医治疗观念,才能最大化的受益于中医重塑生命 。中 医的天人合一,是指人之气与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相通, 同样人之气与病之气、食之气也是 相通的;《黄帝内经 ·素问》: “五谷为养, 五果为助, 五畜为益, 五菜为充, 气味合而服 之,以补益精气。”这就说明五谷为养,是完全可以实现孙思邈《千金翼方》的千金食治讲: 精以食气, 气养精以荣色; 形以食味, 味养形以生力, 此之谓也。
特别是 2023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颁发的《成年人糖尿病食养指南》首推五谷给糖尿病 患者, 目前市面上有三种面, 1 、温饱的 1.0 时代是传统面: 不敢吃; 大多是概念面: 山药 面 、葛根面 、荞麦面等五谷杂粮面, 80%的成分还是小麦面粉, 吃完就快速升糖; 2 、低 GI 面的 2.0 时代: 要少吃; 各种缓慢升糖面等都是升糖的, 不是快速升糖, 用延长了代谢 时长缓慢升糖; 3、食养的 3.0 时代是食养面:吃完餐后血糖不升糖反而还在降低血糖指标, 是糖尿病患者完全放心吃、无负担。这充分说明优质的糖者膳食改变糖者体质中医,是食养 气血的完美体现。药疗不如食疗的核心依据:体质决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。孙思邈《千金食 治》: 能排邪而安脏腑,悦神爽志以资血气。其中的排邪就是调理纠偏治病,五谷是具有健 脾祛湿、升清降浊的功效实现能修复胰腺功能;安脏腑: 中医调理以脏腑平衡协调为本,安 和脏腑具有平衡五脏功能,能平衡中满内热; 以爽情志则能改善情绪,调节心理健康; 以资 气血:食养气血, 补气减肥,补气安胎保胎等 。所以孙思邈特别强调食疗, 指出:“安身之 本, 必资于食 ”。 当医生“须先洞晓病源, 知其所犯, 以食治之, 食疗不愈, 然后命药 ”。 因药虽治病, 但“药性刚烈,犹若御兵, 兵之猛暴, 岂容妄发? ”故非到万不得已, 不应轻 易用药;而饮食性平和顺,“能排邪而安脏腑,悦神爽志以资血气 ”,如若“ 能用食平疴 、 释 情 、遣疾者, 可谓良工 ”, 充分说明人之气、病之气、食之气等之间同气相求, 是用气味归 经来治病, 而且特别强调:“精以食气,气养精以荣色; 形以食味, 味养形以生力, 此之谓 也 。”是首选调整精气神和五脏的良工,是需要通过中医文化来传播, 中医方法来传承,用 中医的教 、医 、研 、产等体系的不断地完善, 为往圣继绝学。
中医药是精气神的道法术器,这是一套完整理法方药系统,理是围绕着先天禀赋为中心, 以重塑精气神为目标的生命体质的重塑,法是天之气、地之气、人的先后天之气以及生命每 个阶段性变化的总规律为原则;方是形神统一为目的的精气神五养和三化,实现元真通畅人 即安和的三大管理系统方案, 药是针对气的升降出入平衡的整体治疗。
向古圣先哲致敬!
衡安堂余国华